在艺术市场上常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:这件东西你买贵了,那件东西你卖便宜了……实际上,艺术这东西原本是无价的,俗话说“黄金有价,艺术无价”、“艺术乃无价之宝”说的就是这个理。
2001年,香港“苏富比拍卖会”曾推出过一件清雍正“粉彩蝠桃橄榄瓶”。这个瓷器原为奥格登·里德收藏,他曾任美国国会议员,现任美国外交大使理事会主席,家族显赫。然而,这件罕见的“粉彩蝠桃橄榄瓶”的真正价值并没有被物主所认识,它竟然被随意地改制成台灯的灯座,放在屋子角落的一个小茶几上。不过,幸好它的主人没在瓶底钻孔藏电线。为了避免空心花瓶头重脚轻,于是物主在花瓶内放置了泥沙。据说,拍卖行的专家是在无意中发现这只罕见的花瓶的。后经考证,此瓶是王宫的艺术摆设品,优雅的橄榄形瓶身画有蟠桃的繁花茂果景象,一对飞舞中的蝙蝠寓意福寿双全,吉祥如意。这也是迄今为止拍卖界所知硕果仅存的一个,其珍贵程度可想而知。当这件瓷器上拍时,受到了海内外众多藏家的青睐和追捧,最后以4150万港元的天价被全国政协常委、香港总商会副会长张永珍女士收购。这个价格不仅创造清代瓷器拍卖的世界纪录,同时也让这件中国文物“衣锦荣归”。事后,有不少人对此物是否值这个天价产生怀疑。而买主张永珍却说:“只要喜欢就有价值,多贵也值得。”
还是2001年,在上海敬华拍卖会上,有一件齐白石《篆书四言对联》,其作品估价就几万元,可是这件作品上拍时,各路买家你争我夺,志在必得,最后被香港著名收藏家张宗宪先生以66万元高价收入囊中。此价创下了齐白石书法作品的最高价。事后,我曾问他为什么会出如此高的价格?他说一是自己喜欢,二是有别的买家竞争。
同样,在20世纪40年代的十里洋场上,有两位大收藏家———刘清基和钱镜塘,他们都是藏界的著名人物。一次,刘清基看到一件清“四王”之一王石谷的《竹屿垂钓十影》,物主要价16根金条。刘清基横看竖看,犹豫不决。他主要是怀疑王石谷这件作品值不值16根金条。经过再三斟酌,最后他以赝品为由将其退还。过了不久,此件作品又落入钱镜塘之手。钱镜塘仔细辨别后毫不犹豫地支付给物主16根金条。这就叫投其所好:喜欢就值,不喜欢就不值。
今天,拍卖场上的不少买家就是冲着自己喜欢的作品而来的,有的甚至不惜高价予以收购。对这类举动,我们很难用值与不值来衡量,因为成交的价格包含着买家的喜好程度。艺术品,物有所值,贵在喜欢。